天津市委巡视组:渤钢内部领导设租寻租
天津市委巡视组:渤钢内部领导设租寻租 围猎国有资产
巡视组收到一些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,已按规定移交天津市纪委、市委组织部及有关部门处理。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近2000亿元债务危机待解之际,渤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渤钢集团)的“内疾”逐步被揭露。
6月12日,天津纪检监察网援引《天津日报》报道,通报了天津市委巡视八组于去年10月15日-12月10日,对渤钢集团及原旗下四大钢铁子公司天津钢管集团(下称天管)、天津钢铁集团(下称天钢)、天津天铁冶金集团(下称天铁)和天津冶金集团(下称天冶)的专项巡视结果。彼时,渤钢集团尚未拆分。
巡视组称,渤钢集团存在“以钢吃钢”现象,“一些领导人员利用职权和掌握的资源设租寻租,围猎国有资产。”同时,内部监管漏洞多,“三重一大”制度流于形式,对资金、资产、资源、资本和工程项目的管理缺失缺位,造成国有资产流失。
“四风”问题则屡禁不止,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仍然存在。巡视组称,一些企业领导人员无视中央要求,有令不行、有禁不止,违规发放薪酬、巧立名目滥发奖金补贴、超标准公务接待、公款送礼及变换手法公款消费等问题突出。
巡视组还指出,渤钢集团各级党组织党的意识淡化,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不强,存在党的建设与企业经营“两张皮”,欺骗组织、掩盖问题,以及带病提拔、带病上岗、瞒报漏报个人事项等突出问题。
此外,巡视组称渤钢集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“抓而不紧、抓而不实”,对违反党的纪律和规矩的行为,执纪问责“宽松软”,“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”。
巡视组还收到一些反映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,已按规定移交天津市纪委、市委组织部及有关部门处理。
渤钢集团党委书记吕春风表示,“市委巡视组的反馈意见完全符合实际。”
渤钢集团是老工业基地天津的产业支柱,也是上一轮国企行政命令式重组的典型。2010年,天津市委、市政府主导天管、天钢、天铁和天冶等四家国有钢铁企业联合组建为渤钢,成为集烧结、炼铁、炼钢、连铸、轧钢、金属制品生产为一体的国有独资“巨无霸”。自从2013年上述四家企业合并报表后,2014年渤钢集团一举冲至《财富》世界五百强第327位,次年跃升至304位。
今年3月中旬,渤钢集团突然被爆出负债近2000亿元的消息,让这家原本在业内鲜有听闻的天津市国有企业一夜成名,更令地方政府、涉债金融机构、投资人及数万企业职工陷入空前紧张。
4月底,为化解危机,兼并重组不足六年的渤钢集团一分为五,计划将巨额债务“化整为零、各个击破”。
迄今为止,就渤钢集团背负的1920亿元金融债务,天津市国资委尚未拿出最终的化解方案。
国内债务危机尚未化解,渤海钢铁又陷入境外债务违约困境。界面新闻记者从渤海钢铁境外债券交易机构人士处获悉,渤海钢铁于2014年10月在香港发行的15亿元离岸人民币“点心债”(三年期,年利率6.4%),因逾期未缴纳4800万元离岸人民币票息,已构成潜在违约。在6月16日前,若仍不足额缴付相应款项,将成为中国首例国企境外债券违约。
渤钢集团陷入当下困境,被指与其国有企业身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,“当初渤钢合并就是‘拉郎配’,你不情我不愿,合并后在一个缺乏效率的官僚体制机制下自然更是难以协调,这其实为企业内部滋生各种管理弊病和寻租乱象培育了机会和土壤。”
天津市委巡视组提出,要“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,以市场为导向,积极探索钢铁行业突围突破的新路径”、“有的放矢加强制度建设,最大程度消除权力寻租空间,规范权力运行,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,有效防控廉洁风险”。
最新资讯文章
- 黑色市场周度观察:供需纠结难破局 情绪波动防风险
- 美国通胀仍过高,或需进一步加息
- 中国船企甩开韩国夺9月新船订单“金牌”
- 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:中秋国庆假期消费市场火热
- 钢价涨跌互现,焦煤期货涨超1%
- 钢铁产量持续下行,需求季节性抬头
- 10家钢厂涨价,美国8月通胀反弹
- 黑色期货早报:各品种涨跌不一,多机构料螺纹钢暂观望
- 火爆通胀令美联储加息利剑继续高悬
- 湖北建筑钢材早盘价格或有小涨趋势
- 限产消息重现 华南焊管价格能否“乘风而上”
- 广州建筑钢材早盘价格预计盘整趋强
- 处暑盼秋凉 管材等“春暖”
- 唐山钢坯成本监测(8.16)
- 方大特钢精细控成本降费用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
- 10年来永钢逾1700万吨钢材建功“一带一路”
- 萍安钢铁6月份高炉利用系数创历史最好水平
- 首钢京唐:在追求极致中砥砺前行
- 大公司动态:昆钢一生产线永久停产,比亚迪20亿再出手
- 海关总署:11月中国出口船舶365艘,同比上升2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