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日报:对环保数据造假须下狠手
今年是“大气十条”第一阶段的考核年,监测数据受关注的程度不言而喻。防止造假,既要进一步提升监管水平,更要对铤而走险的造假行为痛下狠手、严厉打击,形成不能造假、不敢造假的环境和氛围
环境监测人员给采样设备“戴口罩”数据造假一案,近日由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。涉案7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至一年十个月不等。
环保部在对此案的回应中表示,此案是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件,人民法院依法给予惩处,彰显了法律的严肃性。环境保护部将采取严格的质控手段,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,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、准确、客观、真实。
去年3月,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例行检查时发现西安个别站点数据异常,经飞行检查认定,固定证据上报环保部。环保部确认事实后将此案移交公安部门。
与以往环保部门联合司法机关查处企业环保数据造假不同,这次,造假对象是环境监测公共数据,造假主体包括了环境监测部门的公职人员,也就是环保部门“自家孩子”,如何处置这样的情况,对环境监管部门也是个小小的考验。不包庇、不姑息,痛下狠手、自揭家丑,反映了环保部对环境数据造假零容忍的态度。
“这个准吗”“这个是真的吗”,每每看到环境监测数据,有人总会这样问,这缘于对环境监测的不了解。以往,由于能力、标准等因素的限制,环境监测数据与公众感受“两张皮”的问题长期存在,这让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大打折扣。近年来,国家加大投入,各地环境监测能力大幅提升,站点设置更加科学合理,精细化程度逐年提高,数据质量不断提升,百姓已经开始利用这些数据指导生活。
为防止各种干扰,环保部已全部上收了大气所有国控站点的监测事权,不让地方再参与监测站点的运营维护,以此想给环境监测数据加上“保险丝”“隔离墙”。然而,在环境考核的压力之下,监测数据作为重要的参照指标,常常会被一些心术不正的人紧盯不放。有的如西安造假案中直接对监测设施、数据动手脚;有的干脆围绕国控站点周边环境做文章,或划定半径精准治理,或在重污染天气来临时,用雾炮等设备给采样设备“洗澡”。
正如新任环保部党组书记李干杰所言,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顶梁柱,为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,必须确保环境监测数据“真、准、全”。人为干扰环境监测,不仅严重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,也严重影响环境决策,影响污染战役的战略布局、资金调配等多方面的工作,进而影响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。
对环境监测数据的态度,反映了地方对环境治理的不同心态。真心提升环境质量的,务求真实数据参考,做出精准治污决策,哪怕原始数据再难看,也是工作的真实起点。监测数据若有改善,那是浸透着汗水的成果。一心想过关的,围绕数据改善,可以做出花样文章,考核通过完事大吉,数字政绩有了面子。这样的数据改善,是对党对人民的不负责任,也必将被监管部门追责。
今年是“大气十条”第一阶段的考核年,监测数据受关注的程度不言而喻。数据直传、例行检查、飞行抽测,为保证监测数据的“真、准、全”,监管部门花了不少心思。但如果主观有造假意愿,即使监管网再密,也可能被人破解。因而,防止造假,既要进一步提升监管水平,更要对铤而走险的造假行为痛下狠手、严厉打击,形成不能造假、不敢造假的环境和氛围。
最新资讯文章
- 黑色市场周度观察:供需纠结难破局 情绪波动防风险
- 美国通胀仍过高,或需进一步加息
- 中国船企甩开韩国夺9月新船订单“金牌”
- 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:中秋国庆假期消费市场火热
- 钢价涨跌互现,焦煤期货涨超1%
- 钢铁产量持续下行,需求季节性抬头
- 10家钢厂涨价,美国8月通胀反弹
- 黑色期货早报:各品种涨跌不一,多机构料螺纹钢暂观望
- 火爆通胀令美联储加息利剑继续高悬
- 湖北建筑钢材早盘价格或有小涨趋势
- 限产消息重现 华南焊管价格能否“乘风而上”
- 广州建筑钢材早盘价格预计盘整趋强
- 处暑盼秋凉 管材等“春暖”
- 唐山钢坯成本监测(8.16)
- 方大特钢精细控成本降费用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
- 10年来永钢逾1700万吨钢材建功“一带一路”
- 萍安钢铁6月份高炉利用系数创历史最好水平
- 首钢京唐:在追求极致中砥砺前行
- 大公司动态:昆钢一生产线永久停产,比亚迪20亿再出手
- 海关总署:11月中国出口船舶365艘,同比上升2%